无极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0章(第1页)

寅恪先生十分重视自己的治学方法。晚年他的助手黄萱女士帮助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有一次,寅恪先生对她说:&ldo;你跟我工作多年,我的治学方法你最理解。&rdo;黄女士自谦不很理解。寅恪先生一叹置之。他心中的痛苦,我们今天似乎还能推知一二。可惜我们已经回天无力,无法向他学习治学方法了。现在我来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实在有点不自量力,诚惶诚恐。但又觉得不谈不行。因此,我谈的只能算是限于个人水平的一点学习心得。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2)

什么是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呢?

一言以蔽之,曰考据之学。

这是学术界的公言,不是哪一个人的意见。汪荣祖先生在《史家陈寅恪传》中再三强调这一点,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是陈先生的考据之学又决不同于我们经常谈的考据之学,它有它的特点,这一方面出于治学环境,一方面又出于个人禀赋。寅恪先生有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博通经史,泛览百家,对中国学术流变,了若指掌。又长期留学欧美日本,对欧美学术,亦能登堂入室。再加上天赋聪明,有非凡的记忆力;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在他的考据学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体地说就是,他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乾嘉考据学的精神;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特别是德国考据学的新方法。融汇中西,一以贯之。据我个人的体会,寅恪先生考据之学的独特风格,即在于此。

中国的考据学

在中国学术史上,考据学同所谓汉学是密切联系的,是汉学家所使用的治学主要方法。在学者之间,虽然也有一些分歧,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汉学是对宋学的一种反动,滥觞于明末清初,大盛于乾嘉时代,考据学大体上也是这样。详细论述,请参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什么叫考据(或证)学呢?梁启超在&ldo;概论&rdo;中有几句扼要的话:

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ldo;实事求是&rdo;,&ldo;无征不信&rdo;。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ldo;汉学&rdo;之目。

钱穆在&ldo;学术史&rdo;第四章讲顾亭林时,对考证学作了细致的分析:

故治音韵为通经之钥,而通经为明道之资。明道即所以救世,亭林之意如是。乾嘉考证学,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经,即以治经工夫为明道,诚可谓亭林宗传。抑亭林此书,不仅为后人指示途辙,又提供以后考证学者以几许重要之方法焉。撮要而言,如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一也。(中略)其次则每下一说,必博求佐证,以资共信,二也。《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谓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语必博证,证必多例,此又以后考证学惟一精神所寄也。

亭林之治音学,其用思从明其先后之流变而入,其立说在博求多方之证佐而定,此二者皆为以后乾嘉考证学最要法门。

在后面,钱穆又引了方东树《汉学商兑序》的话,把清儒治考证者分为三派,都可以说是深中肯綮的。事实上,清代考证学总是不断有所发展的。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考证方法大同中有小异。到了章学诚,又提出了&ldo;六经皆史&rdo;的论点,又前进一步了。

总的来看,寅恪先生继承了这个考证学的传统。但是,他又发展了或者超越了这个传统。何以说是&ldo;超越&rdo;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强调在史实中求史识;一个是他大大地扩大了传统的&ldo;小学&rdo;的范围。

所谓&ldo;史识&rdo;,是不是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但又不全是。探索规律性的东西,所有的考据学亦都能做到,做不到这一步,考据也就失去了意义。乾嘉诸老都能做到。可惜他们就到此为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乾嘉诸老与明末清初考证学的开创者稍有不同。根据钱穆的叙述,顾炎武主张&ldo;明道&rdo;、&ldo;救世&rdo;,他当然也在考证中寻求规律;但是&ldo;明道&rdo;、&ldo;救世&rdo;却超出了规律。这同所谓&ldo;义理&rdo;有类似之处,义理不能等同于规律。这种明道、救世的理想,到了乾嘉时代,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已经消失。学者们囿于所习,只在故纸堆中寻求规律,把义理忘记了。寅恪先生却不然。他的专著和文章,不管多长多短,都展现了他那种严密考证的才能,其中都有规律性的结论。但是他却决不到此为止,决不为考证而考证,他那种悲天悯人、明道救世的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稍微细心的读者都能觉察。在这一点上,他同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颇有&ldo;灵犀一点通&rdo;之处。他之所以推崇宋学,原因大概也就在这里吧。

讲到小学,也就是语言文字学,从顾炎武到乾嘉诸老,无不十分重视。顾亭林的话有代表意义:&ldo;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于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rdo;(《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但是,他们的小学,实际上只限于汉语。这当然有极大的局限性。到了寅恪先生手中,小学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古代外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无不供他驱使。这样一来,眼界和研究方法都大大地扩大,其所得到的结论当然也就今非昔比了。乾嘉诸老自不能望其项背矣。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3)

德国的考据学

德国学术发展史,不同于中国。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可能叫做考据学。但是,德国的民族性中有一突出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ldo;彻底性&rdo;(gr&uul;ndlichkeit),也就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这种劲头与中国的考据学有相通之处。19世纪,比较语言学在德国取得了其他国家都赶不上的辉煌成就,与这种民族性有密切联系。19世纪至20世纪的梵文研究,也表现了这种精神。

寅恪先生曾在几个欧美国家留学,在德国时间更长,受业于herichl&uul;ders诸大师,学习梵语及其他古代语言文字,深通德国学者的治学方法。结果他把中国考据学和德国考据学严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再济之以德国的彻底性,著为文章。在考证方面,别人在探索时能深入二三层,就已经觉得不错了,再进就成了强弩之末,力不从心了。而寅恪先生则往往能再深入几层,一直弄个水落石出,其结论当然深刻多了。

但是,他学习德国考据学,并非奴隶式地模仿。在加注方面,他不学习德国学者半页加注做法。他的办法毋宁说是更接近中国传统做法,脚注极少。有的地方,他又超越了德国考据学。德国学者往往只求规律,不讲义理。而寅恪先生则是正如我上面所说的,规律与义理并重。这一点,只要读一读两方面的文章,立刻就能感觉到。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阅世心语  真话能走多远  我的人生感悟  白说  学问人生  痛并快乐着  季羡林谈人生  幸福了吗  另一种回忆录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留德十年  北方城郭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大唐西域记  牛棚杂忆  季羡林谈写作  

热门小说推荐
重生成团宠小绿茶

重生成团宠小绿茶

作者付肆爷的经典小说重生成团宠小绿茶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南家有女,重生而来。大哥南起一双拳头打天下,打下江山送妹妹!二哥南尘谁敢伤害我妹妹,我便让其求医无门。便宜舅舅我要赚尽天下钱财,这样才能让小落落衣食无忧看着这些人的架势,某某异姓王看不下去了,他直接将其横抱起来本王的王妃,本王自己宠就够了!她前世受尽苦楚,这一世发誓定报仇雪恨,可为什么惹她的人消失了,仇人更是被轮番虐惨了?...

风姿物语

风姿物语

暴风的前兆,即将撼动整个风之大陆!场内幕重重的婚礼,引来各方人士觊觎,令暹罗城成为七大宗门明争暗斗的角力场。胸怀大志的兰斯洛剑术卓绝的花次郎神秘多智的鸿五郎和混水摸鱼的天地有雪,乘着这股暗流,或有意,或无心,在因缘际下齐聚暹罗,共同掀起冲击风之大陆的滔天巨浪。被后世史家冠上我意王尊称的男子,兰斯洛,在风之大陆史上留下无数丰功伟业,他的王座在鲜血与火焰中闪烁生光。异世界奇幻冒险钜作,兰斯洛王传奇故事,正式从这里展开!藏书前传—太阳篇月亮篇星星篇陨星篇银河篇外传—梅之卷黑姑娘爱菱篇鸣...

沐云初顾爇霆

沐云初顾爇霆

沐云初顾爇霆是小说腹黑将军要休妻的主角,这里提供沐云初顾爇霆小说阅读。沐云初顾爇霆小说讲述了沐云初除了美貌一无是处,还逼得丞相府大公子娶她。前世因为自己的任性惨死,还连累了爱护她的人。重生一世,誓要做个好公主。却被顾爇霆盯上了,掐掉了她身边的桃花。...

亿万老公的甜妻

亿万老公的甜妻

这爱情动作片?早就看过了。她挑着眉,略带着几分不屑的说道我是不是女人,你试试不就知道了?莫非你只敢看,不敢做?很好,居然敢跟他挑战,他怎么可能输掉!怎么可能,上你我都敢,还有什么我不敢的!...

相思满心间

相思满心间

继母逼嫁,男友劈腿,还被陌生男人拖上床!方小鱼不禁掩面我怎么这么惨!一夜缠绵,竟然中奖,大着肚子的她又被赶出家门,方小鱼长叹原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谁知时来运转,带着包子的方小鱼竟被传说中的高冷总裁捡回家。从此,上班有人送,下班有人接,包子还有人带,只是总裁怎么夜夜要爬她床?这晚,被总裁大人又一次扑倒的方小鱼不由大叫沐攸阳,你大爷的高冷呢!...

夺天下

夺天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六百年的大夏倾倒,天下一分为三,其中西陵最盛,南平次之,北夏最弱。诸侯争霸,谁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南麟北鹤得一可安天下,唯有风云可逆乾坤。一段六百年的谶语引来轩然大波,到底风云为何物?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游子,还是一个胸怀锦绣的谋臣?面对诸侯们的伸出的橄榄枝,他最终会选择那方?国仇家恨纠结的他,是血性男儿,还是阴险小人...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